
8月7日,王友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。記者 田凱平 攝
八月的皖西,烈日炙烤大地,田野好似巨大的蒸籠,水稻正忙著抽穗。緊緊偎依著淮河的霍邱縣城西湖鄉(xiāng),一片片稻田宛如綠色的海洋,一株株稻穗承載著村民的汗水與希望。
“身子還沒恢復,使不上勁。種了200畝水稻,我得去看看,水要正合適。”8月7日上午,鄒臺村65歲的村民王友田戴著草帽,忙完田間管理后,拖著略顯沉重的步伐往家走。以往,他在田間勞作時動作利索。如今,身體的傷痛讓他力不從心。
“老王,天熱,在家多休息,田里的活,請人搭把手。”“當心身子,悠著點干。”村民走上前,主動和王友田打招呼。雖頭頂“全國見義勇為模范”光環(huán),但他始終深愛腳下的土地,依舊像往常一樣,起早貪黑,養(yǎng)龍蝦、種水稻,閑不住。
今年7月21日,第十五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。樸實憨厚的王友田,被授予“全國見義勇為模范”稱號。“當時,我因肺部積水,在市人民醫(yī)院做手術,沒能親自去現場領獎。”王友田黝黑的面龐上,掛著一絲遺憾。
在北京上大學的孫女王成菲,替爺爺完成了愿望,接過那凝結著熱血和生命的榮譽證書。當孫女戴上鮮紅綬帶的那一刻,千里之外的醫(yī)院病床上,王友田眼中泛起淚花,這淚花里有欣慰,更有對往昔驚心動魄經歷的感慨。
那是三年前的農歷除夕,本該是闔家團圓、喜慶祥和的日子。中午12點左右,城西湖鄉(xiāng)鄒臺村卻被陰霾籠罩。王友田的妻子王也秀回憶起當時的場景,仍心有余悸:“隔壁院子里突然傳來慘叫,過道站著人,手握兩把明晃晃的長刀,鄰家四口人,全都渾身上下是血,誰看了都害怕……”
親眼目睹這般血腥場景,換做他人或許早已嚇癱在地,可當時62歲的王友田,沒有絲毫猶豫。聽到慘叫的那一刻,他正端起飯碗準備吃飯,出于本能,他迅速登上墻邊樓梯探頭望去,眼前的慘狀讓他心頭一緊。
“救人”這個念頭,讓王友田來不及多想。他順著墻邊的樓梯,嘗試了好幾次才翻過院墻。手無寸鐵的他,直面手持雙刀的行兇者,兩次義無反顧地撲上去,死死抱住對方。“斗也斗不過他,想到屋里還有三個小孩,認死也不能松手。”王友田質樸的話語,透著無畏的勇氣與擔當。
聊起那一幕,王友田記憶猶新:“四個大人,倒在地上,身上到處都是血。我翻過墻后,看到鄰家的老人和他兒子,流血太多了,講話不利索,扶著墻也站不起來,手指著大門方向,過道里的那人,握著兩把刀就過來了……”
當時,院子里沒有棍棒和鐵器,王友田隨手抄起掃帚試圖阻擋,瞬間被利刃斬斷。千鈞一發(fā)之際,他猛撲過去,死死抱住對方。行兇者將其狠狠甩開,他再撲,再抱,刀尖在他頭部、臉部、胸膛猛扎。厚厚的棉襖被熱血浸透,他竟渾然不覺疼痛,只知雙臂如鐵箍般收緊:“為了救下人命,不能松手!”
王友田的血肉之軀,在刀鋒與生命間筑起堤壩,行兇者被警民合力制服。除夕夜,從上海趕回來過年的兒子直奔醫(yī)院,病床前,沒有半句責備,只有默默守護;妻子王也秀滿是擔心,慶幸“不出人命最好”;80多歲的老母親,不停地掉眼淚,哭著問:“你是怎么敢沖上去的?”
“當時不能害怕,越害怕越膽小,越不敢上,就要出人命了,不能看著不救人啊!”王友田安慰道。這句“不能看著不救人”,質樸無華,卻擲地有聲,道出了最純粹的善良與正義。這句樸實的話語,更是藏著土地賦予的哲學:麥穗越飽滿頭越低,人心越樸實膽越壯。
其實,這份善良與擔當,早已深植王友田的骨子里。30年前,他躍入湍急的沿崗河,救起兩個僅剩頭發(fā)浮在水面的孩子,看到孩子安全蘇醒后,方才離開。幾天后,孩子父母來村里尋找救命恩人,家里人才知道他做了差點“搭上命的事”。
鄒臺村緊鄰淮河,村里有條小道,一到下雨天泥爛路滑。王友田賣掉稻谷,自掏腰包買了36車沙礫將路鋪平。事后,他笑著說:“錢花了,大家都好走,值!”樸實的話語,如稻穗般飽滿沉實。
“他喜歡鉆研,自學了很多技能,村里誰家農機故障,東西壞了要焊接,他總是隨叫隨到。為人熱心,口碑很好,曾擔任過鄉(xiāng)人大代表。”鄒臺村黨支部書記王友保如此評價。
養(yǎng)過甲魚、螞蟥、黃鱔,王友田是遠近皆知的致富能手,也是種糧大戶。近年來,他流轉土地搞“稻蝦共養(yǎng)”,龍蝦、水稻兩不誤、兩豐收,是村里妥妥的帶頭人、示范戶。
龍蝦季,凌晨兩三點起來收蝦籠,騎三輪車趕到五六里外的市場售賣;水稻季,每天早晨五點起床,在農田里忙活。見義勇為受傷后,王友田的身體大不如前。妻子王也秀心疼地說:“之前,他扛百來斤的稻谷不在話下,現在忙完簡單的農活回來,就會胸悶、上氣不接下氣。”即便如此,他依舊割舍不下對土地的眷戀。
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,因兒時家窮,王友田只讀過一年書,他時常教育子女,做一個“本分”的農民就好。霍邱縣城西湖鄉(xiāng)政法委員馮坤鵬說:“面對持刀歹徒,他臨危不懼,挺身而出,以非凡勇氣守護了群眾生命安全。廣袤的農村大地,需要這種浩然正氣,美好的幸福家園,需要更多這樣的平凡英雄。”
采訪札記
勤勞、淳樸,勇敢、奮進,65歲的王友田,是一位“本分”的農民。幾十年來,他一直深耕于希望的田野。他的鮮活故事中,有躍入激流的勇毅,有填平泥路的厚道,更有以血肉抵擋利刃的驚天擔當。他藏在疤痕里的正義和勇氣,早已越過田壟河渠、山川原野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前行的道路,激蕩著皖西兒女見義勇為、向上向善的心靈。(記者 儲著坤 沈夙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