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崔曼曼老師正在輔導學生寫作業(yè)。 黃雪彥 攝
從城區(qū)名校到鄉(xiāng)村課堂,崔曼曼的教育之路始終與“進城”潮流相逆。自1989年畢業(yè)踏入教壇至今,三十六載的歲月中,她如一艘執(zhí)著的渡船,載著一批批學子橫渡知識的江河,駛向理想的彼岸。2023年,已榮獲“安徽省特級教師”稱號的她,再次主動請纓,調至六安市金安區(qū)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六安學校。一句“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優(yōu)質教育”,道出了她深耕鄉(xiāng)村、點亮童心的純粹初心。
守鄉(xiāng)土:以愛為鑰叩響成長之門
“老師,您為什么會來我們這里?”初到新學校,孩子們眼中的好奇與期盼,更堅定了崔曼曼的選擇。她深知,許多鄉(xiāng)村孩子是留守兒童,有的隨祖輩生活,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,家庭教育薄弱。這一切,她早在剛畢業(yè)踏入鄉(xiāng)村學校任教以及2003年作為金安區(qū)首批支教教師時,就已深有體會。
支教期間,崔曼曼克服孩子年幼、愛人參與扶貧等家庭困難,接手了一個基礎薄弱的班級。通過創(chuàng)設趣味情境、設計生活化數學問題,她讓畏懼數學的孩子漸漸愛上這門課。一年支教結束時,班級數學平均分提高了23分,學生從“怕數學”變?yōu)椤芭螖祵W”。
如今,在華東師大附屬六安學校,她的愛更加細致。學生小東(化名)性格內向,總縮在角落。父母常年在外,奶奶僅能照料生活,無力輔導學業(yè)。第一次收數學作業(yè)時,他的練習本一片空白。崔曼曼蹲下來輕聲詢問,孩子卻突然大哭。之后,只要老師走近,他便緊張地攥住衣角,如受驚的小兔。
“知識的大門,需用愛心叩響。”于是,她轉變方式:課間輕拍他的肩,夸他捏的橡皮泥小船,課堂練習時低聲提示。兩個月后,小東主動遞來字跡工整的作業(yè)本。她在本子上畫下一顆大大的星星,那天,她第一次看見他的笑容。
“把每個孩子當自家娃”的真誠,也讓崔曼曼成為家長最信賴的老師。學生小偉(化名)聰明卻好動,上課難以專注。她常當眾鼓勵他,還主動聯(lián)系其家長朱傳燕,建議“孩子靜不下心,可試試一起靜坐5分鐘”“表揚要具體,如‘今天你自己整理書包,非常棒’”。如今小偉成績穩(wěn)居A級,朱傳燕感激道:“給崔老師打滿分都不夠,能遇到這樣的老師,是我們的福氣!”
從教36年,崔曼曼所帶班級班風正、活力足,多次獲評市、區(qū)先進班集體。學生中有的成為數學競賽佼佼者,有的成為校園主持人,更有曾縮在角落的孩子勇敢站上講臺擔任“小老師”。家長贈送的錦旗掛滿辦公室,“愛生如子”“師恩似海”,是對她教育堅守最溫暖的注解。
創(chuàng)教法:讓數學成為探索世界的魔法
“數學不應是冰冷的公式,而應是探索世界的魔法鑰匙。”秉持這一信念,崔曼曼針對城鄉(xiāng)數學課堂“學生畏學、教師難教”的痛點,創(chuàng)新推出“趣思”教學法,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生活體驗。
在《圓的認識》教學中,她以“車輪為什么是圓的”為起點,讓學生帶圓形物品到學校,一起在操場測量直徑、周長。“用繩子繞車輪一圈,量長度再和直徑比較,能發(fā)現什么?”孩子們手拿尺與繩,忙得不亦樂乎——課本符號變成親手發(fā)現的規(guī)律。
崔曼曼認為,教育不是填滿本子,而是點亮心燈。學生小雨(化名)癡迷昆蟲,不但能辨螳螂性別,甚至還能成功飼養(yǎng)螳螂。崔曼曼并未視其興趣為“不務正業(yè)”,反而專門上了一堂關于昆蟲方面的科學課。從那以后,小雨不僅未耽誤學習,反而更愛上數學:“崔老師的課生動有趣,我非常喜歡!”
為讓統(tǒng)計知識走出課本,她開發(fā)《校園垃圾大數據》課程:學生擔任“環(huán)保研究員”,記錄班級垃圾分類情況,并用彩筆、紙條制作條形圖、扇形圖。當孩子指著自繪圖表驚呼“每天竟浪費這么多可回收物”時,數學已走進生活,環(huán)保意識悄然生根。她還將數學“玩”出新花樣:“數學撲克牌”促進親子互動,“口算大轉盤”成為熱門課間游戲,創(chuàng)編手指操助記單位換算,方向韻律操讓“東南西北”不再抽象。
更難能可貴的,是崔曼曼將思政融入數學,創(chuàng)新“三階滲透法”:知識探究中嵌入國家安全常識,情境體驗中強化責任意識,價值內化中厚植家國情懷。講“軸對稱”,她運用紅領巾、五角星等圖形,讓孩子找對稱軸,并講述“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”的故事;教“圓錐、圓柱體積”,則以“大國糧倉”為例,讓學生計算糧倉容積,理解“中國人飯碗應端在自己手中”的意義。年輕教師程爭洪聽后感慨:“原以為國家安全與數學無關,崔老師卻結合得如此自然。”
傳薪火:搭建城鄉(xiāng)教育均衡橋梁
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”作為六安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、安徽省首批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培養(yǎng)對象,崔曼曼深知,優(yōu)質教育不能靠“單打獨斗”,而需“群體共進”,要讓鄉(xiāng)村孩子長期受益,必須先推動教師成長。
崔曼曼名師工作室匯聚19所學校40位教師,含城區(qū)骨干教師與鄉(xiāng)村青年教師。為打破城鄉(xiāng)教研壁壘,她建立“線上+線下”研討機制:每兩周一次的“教研云客廳”準時開啟,城鄉(xiāng)教師共研課例,從教學設計到課堂細節(jié),逐一剖析;線下定期組織集體備課、課題研究,安排鄉(xiāng)村教師跟崗研修,并推行“組際共建”,讓城鄉(xiāng)教師結對,“手把手”傳幫帶。
2022年剛畢業(yè)的年輕教師劉梁宇,首次上課前緊張難眠。崔曼曼安慰她:“孩子說話時,蹲下來聽他講完,再引導回課堂。”劉梁宇首次聽崔老師的公開課,驚訝于“數學竟能如此生動有趣”。如今她已能獨立承擔公開課,并參與崔曼曼主持的相關課題。“從崔老師身上,我學到了很多東西,拓展教學思路的同時,也看到了數學課的更多創(chuàng)新可能。”劉梁宇表示。
為推進優(yōu)質教育資源輻射,崔曼曼團隊常年承擔金安區(qū)“送教上門”任務,足跡遍布17所鄉(xiāng)鎮(zhèn)小學和12所城區(qū)學校。每次送教都會圍繞課改主題,通過示范課、微講座、互動研討分享成果,推動城鄉(xiāng)課堂同起點、共進步。團隊還研發(fā)了覆蓋教學全流程的系統(tǒng)化“教學改革資源庫”,助力教師從“經驗型”向“數據驅動型”轉變。
在課題帶動下,崔曼曼團隊成果豐碩:1人參與國家級教學展示,1人參與省級展示,3人課例獲教育部精品課,3人獲安徽省優(yōu)質課一等獎,15人獲六安市一等獎……崔曼曼個人也榮獲課標實驗教科書國家級優(yōu)秀實驗教師、安徽省特級教師、安徽省最美教師等稱號,成為區(qū)域教育的“領頭雁”。
如今在校園,常見孩子舉著自制學具爭論“圖形有幾條對稱軸”,或追著同學問“金龜子寶寶吃什么”。這些平凡鮮活的片段,正是崔曼曼心中“教育最美的樣子”——不是宏大宣言,而是細水長流的陪伴與成長。
三十六載,青絲染霜;三十六載,亦只是她教育長征的一段行程。“三尺講臺,一方鄉(xiāng)土。我愿繼續(xù)做點燈人,以微光照亮更多鄉(xiāng)村孩子的未來。”崔曼曼的話語真摯動人。如今,這位剛剛榮獲“2025年安徽省教書育人楷模”稱號的崔老師,仍在持續(xù)播撒優(yōu)質教育的種子,讓它們在鄉(xiāng)土中生根發(fā)芽,為更多孩子的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。(崔曼曼 記者 黃雪彥 崔璨)